近日,格林美(002340.SZ)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际。
据了解,这是格林美第1次递表香港,其已于2010年在A股上市,目前市值近400亿人民币。
营收持续增长,年营收超33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格林美是一家关键金属资源回收生产以及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的引领者,也是全球新能源材料制造行业的企业。
在业绩表现上,2022年至2024年,格林美营收分别为293.9亿元、305.29亿元、332亿元;毛利分别为42.73亿元、37.36亿元、50.76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4.5%、12.2%、15.3%。
报告期内经营利润分别为21.68亿、20.28亿元、23亿;经营利润率分别为7.4%、6.6%、6.9%;期内利润分别为13.32亿元、11.62亿元、13.28亿元;期内利润率分别为4.5%、3.8%、4%。
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营收为175.61亿元,经营利润为12.25亿元,经营利润率为7%,期内利润为8.43亿元,期内利润率为4.8%。
从具体业务来看,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来自三元前驱体收入为68亿元,占比为38.7%;来自四氧化三钴收入为21.56亿元,占比为12.3%;来自正极材料收入为12.74亿元,占比为7.2%。来自新能源材料的收入共为102.26亿元,占比为58.2%。
值得注意的是,2025上半年,格林美毛利率震荡再次下降,已从2024年的15.3%跌至12.5%,新能源材料板块毛利率同比下滑3.58个百分点。
截至2025年6月30日,格林美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4.49亿元。
三大核心业务,多项市场份额位列全球前三
格林美自2001年成立以来,围绕自身业务的循环经济形成了关键金属资源、锂离子电池及报废汽车回收领域和新能源材料三大核心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模式。
其中在关键金属资源业务上,按2024年的回收量计算,公司的镍、钴及钨资源回收量在中国排名第一。按2024年MHP权益产量计,公司在全球排名前三。
在锂离子电池及报废汽车回收领域业务上,以2024年回收量计,公司在第三方退役锂离子电池回收领域的国内排名位列第一。
在新能源材料业务上,以2024年出货量计,公司在三元前驱体及四氧化三钴领域的全球供应量排名第二。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以2024年出货量计,格林美是全球第二大三元前驱体供货商,出货量为18.90万吨,市场份额为19.7%。同时,也是全球最大高镍三元前驱体供货商,出货量为12.66万吨,市场份额为37.4%。公全球第二大四氧化三钴供货商,出货量为2.07万吨,市场份额为20.2%。
海外营收占比近30%,新材料业务需求持续增长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99亿元、人91亿元、78亿元及人民币55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33.8%、29.7%、23.6%及31.5%。
此次格林美启动赴港上市计划,拟募资用于金属资源的产能建设及产业链相关业务布局、海外研发创新及数字化建设、全球营销中心建设、补充营运资金。
格林美在招股书中表示,此次及于香港联交所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国际形象,更好地吸引海外投资者和人才,优化我们的股权架构,提供额外资金来源,以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弗若斯特沙利文在行业报告中指出,作为正极材料最主要的下游应用场景,锂离子电池的出货量随着新能源应用的加速渗透而激增。全球出货量从2020年的262.7 GWh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386.1 GWh,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1.6%。
展望未来,随着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的持续加速,叠加3C电子及其他新兴应用的拓展,预计到2030年,锂离子电池全球出货量将达到6054.8 GWh,2024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7.9%。
电动汽车领域预计将继续成为锂离子电池需求的主要驱动力,并将在未来持续扩大其领先地位。同时,其他新兴市场,包括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及电动船舶,亦将推动锂离子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
这次格林美启动赴港上市计划,拟募资用于金属资源的产能建设及产业链相关业务布局、海外研发创新及数字化建设、全球营销中心建设、补充营运资金
新时空声明: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内容。新时空及授权的第三方信息提供者竭力确保数据准确可靠,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本內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