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場正迎來內外資的共同青睞,恒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已超40%,南向資金年度凈買入額突破萬億港元大關。
9月17日,港股市場延續強勢表現,恒生科技指數單日大漲4%,實現連續四個交易日上漲,年內漲幅擴大至41.77%。
恒生指數也創下年內新高,年內漲幅達到34.14%。這場港股熱潮由科技股引領,商湯、百度集團大漲超15%,優必選、蔚來漲超10%,中芯國際、阿裏巴巴、京東集團等均漲超5%。
資金動向:南向資金持續湧入,內外資共同佈局
近期港股市場最引人註目的現象是資金面的持續向好。南向資金已經連續18周保持凈流入態勢,9月17日單日凈流入94.4億港元。
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凈流入港股市場的總金額已經達到1.09萬億港元,創下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的最高紀錄。
不僅內資青睞港股,外資也紛紛加入佈局。長線穩定型外資機構與短線靈活型外資機構資金均保持凈買入港股態勢。
港股主題ETF成為資金佈局的重要渠道。港股通互聯網ETF在9月份吸金78.77億元,成為當月獲資金流入最多的ETF。
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香港創新藥ETF、港股通科技ETF等港股主題ETF本月均獲超20億元資金凈流入。
市場表現:科技板塊領漲,港股ETF賺錢效應顯著
港股科技板塊的強勢表現帶動了市場整體情緒。恒生科技指數在9個交易日累計漲幅超過13%,其中8天實現上漲。
科技主題基金迎來普漲,恒生互聯網科技ETF當日漲幅超過5%,恒生互聯網ETF、恒生科技ETF、港股科技30ETF等漲幅均超過4%。
從全年表現看,除了港股創新藥主題基金外,港股科技ETF、港股通科技ETF、港股通科技ETF華泰柏瑞等年內漲幅均超50%。
港股市場內部也存在分化現象。恒生科技成份股中的地平線機械人、華虹半導體、京東健康、中芯國際等年內漲幅均超過壹倍。
而泡泡瑪特、美團、比亞迪股份等公司表現相對不佳,港股創新藥指數在經歷大幅上漲後,近期持續震蕩,表現跑輸恒生指數等。
背後推力:政策與基本面多重利好催化
港股近期的強勢表現得益於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催化。
9月1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立法會發表施政報告,指出特區政府將成立“AI效能提升組”,推進“AI+”發展,促進AI政務發展。
李家超還表示,香港將通過“科企專線”協助內地科技企業來港融資,加強對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金融支持。
其他措施還包括完善主板上市和結構性產品發行機制、研究優化“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定、探索縮短股票結算周期至T+1等。
美聯儲降息也為港股市場提供了流動性支持。恒生前海港股通價值混合基金經理邢程分析,美元貨幣的寬鬆預期,有望帶動港股無風險利率定價進壹步走低,支撐整體港股的流動性環境。
AI進展加速也成為市場關註焦點。8月以來互聯網龍頭公司陸續發佈的中期報告顯示,重點公司的AI雲業務收入增速和資本開支均超市場預期。
互聯網龍頭公司的自研算力晶片嶄露頭角,也部分打消了因晶片“卡脖子”而導致AI進展放緩的擔憂。
機構視角:港股估值仍具吸引力,關註盈利修復
盡管今年港股市場反彈力度較大,但機構普遍認為港股估值仍然具有吸引力。
有基金公司指出,雖然港股今年以來的整體表現比較亮眼,但估值依舊處於較低水平。恒生指數當前的市盈率在全球重要市場指數中仍是“窪地”,具備投資性價比。在歷次美聯儲降息後的12個月內,以恒生指數為代表的港股市場均實現上漲,且漲幅均值為31.7%。
從資產配置角度,港股已成為大中華股票市場配置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港股的寬基指數中以金融和互聯網龍頭企業佔比較大,而A股寬基指數中的制造業佔比相對較高。
截至9月2日,南向資金年度凈買入額已超過1萬億港元,創下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的最高紀錄,累計凈買入金額接近4.7萬億港元。
南向資金成交額已佔港股總成交額的23%,而2020年這壹比例僅為9%。
機構分析指出,港股市場整體估值仍處於全球較低水平,AH溢價尚在合理範圍。
隨著美聯儲降息落地,全球流動性得到強化,港股流動性環境有望進壹步提升。
新時空聲明 : 未經授權,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內容。新時空及授權的第三方信息提供者竭力確保數據準確可靠,但不保證數據絕對正確。本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交易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