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股 > 正文

时空之星 | 大陆第三,全球第九!圆晶代工企业,合肥晶合集成电路冲刺港交所

新时空 · 2025/10/03 14:53 · 作者:港陆通
2024年以营业收入计,晶合集成是全球第九大、中国大陆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

港交所披露易官网信息显示,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合集成”)已于2025年9月29日正式递交主板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该公司于2023年5月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安徽省首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纯晶圆代工企业。成功在港股上市后,晶合集成将形成“A+H”的资本格局,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国际市场形象和融资能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晶合集成在全球晶圆代工领域已占据重要地位。

2024年以营业收入计,晶合集成是全球第九大、中国大陆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

更令人瞩目的是,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企业中,晶合集成的产能和营收增长速度位居全球第一。

这一数据在2025年第一季度得到延续,据TrendForce研究报告显示,晶合集成该季度营收环比增长2.6%至3.53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九的排名。

晶合集成的财务数据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周期性特征。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00.26亿元、71.83亿元和91.2亿元。

其中2023年营收较2022年下降28.4%,主要受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在2022年需求激增后暂时收缩的影响。

净利润方面波动更为明显,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31.56亿元、1.19亿元和4.82亿元。

其中2024年净利润较2023年大幅增长304.6%,展现出强大的业绩弹性。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51.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3.3亿元增长18.5%;期内利润为2.3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5亿元增长18.97%。

晶合集成成立于2015年5月,由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力晶创新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内。

公司是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专注于半导体晶圆生产代工服务。

在技术方面,晶合集成已建立150nm至40nm技术节点的量产能力,并稳步推进28nm平台发展。

公司已实现显示驱动芯片(DDIC)、CMOS图像传感器(CIS)、微控制器(MCU)、电源管理(PMIC)、逻辑应用(Logic)等平台各类产品量产。

晶合集成在技术研发方面持续取得突破。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持有1177项专利(含911项发明专利)和175项专利申请,涵盖半导体器件结构、制造制程、良率优化等关键技术领域。

公司的研发团队规模达1924人,占员工总数35.0%,其中64.8%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最近,公司已开始28nm Logic IC试产,启动40nm高压OLED DDIC风险生产,实现55nm中高阶背照式图像传感器及55nm全流程堆叠式CIS量产。

若28nm工艺如期量产,晶合集成将成为中国大陆第二家实现28nm工艺量产的晶圆企业。

股权结构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合肥建投控制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39.74%,包括直接持有23.35%及通过合肥芯屏间接持有16.39%。

合肥芯屏的普通合伙人为建投资本,而建投资本则由合肥建投控制。

力晶创新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为19.08%,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其他主要股东包括美的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44%,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持股2.21%等。

晶合集成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工业控制、AI及物联网等领域。

这一多元化的应用布局有助于公司抵御特定行业周期性波动的风险。

公司在招股书中也坦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行业周期性波动、研发投入压力、客户和供应商集中度高等风险。

往绩记录期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过60%,最大客户收入占比超过16%。

半导体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晶合集成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前六个月,公司研发开支不断增加。

晶合集成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半导体本土化的趋势一致,并成功把握了显示驱动芯片及CMOS图像传感器等关键芯片国产化的机遇。

28nm工艺将成为晶合集成进军更高端制程的跳板。

随着公司持续投入研发,未来有望在半导体价值链上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芯片制造产能突破的重要力量。

新时空声明: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内容。新时空及授权的第三方信息提供者竭力确保数据准确可靠,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本內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