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再次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中金和广发。
据了解,英矽智能曾在2023年6月、2024年3月、2025年5月三次递表港交所,这次是其第四次提交上市申请。
AI操盘药物研发,核心产品处于II期临床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AI驱动生物科技公司,公司业务主要包括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及与非制药领域相关的其他发现等三大板块。
英矽智能商业模式以Pharma.AI平台为基础,聚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内部药物研发,并逐步将Pharma.AI的应用范围扩展至先进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兽医药物等多个行业。
招股书显示,目前英矽智能已透过自主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Pharma.AI建立了一个包括超20项资产的在研管线,并且其中有三款候选药物实现了对外授权。
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已开发的管线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代谢、抗疼痛及其他治疗领域。
其中,英矽智能的核心资产,研发进展最快的则是一款代号为ISM001-055的AI药物,目前正处于II期临床阶段,主要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ISM001-055同时也是英矽智能利用AI技术开发的,一款从靶点发现到化合物设计均由人工智能操盘完成的“AI药物”。
英矽智能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就肾纤维化治疗提交IND申请,并在2025年下半年就吸入型ISM001-055用于IPF治疗提交另一项IND申请。
截至目前,英矽智能的研发团队共有247名成员,其中110名研发人员专注于AI药物发现项目,其余137名则专注于管线开发。大部分核心研发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来自如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礼来、诺华、罗氏等全球顶尖大学及研究机构,平均在药物发现领域拥有七年经验,硕博学历占比超85%。
业绩持续亏损,单一客户贡献超60%收入
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公司整体仍处于未盈利状态,收入来源于三款候选药物的对外授权。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英矽智能药物发现及管线药物开发均为公司提供了90%以上的收入,2025年上半年营收占比降至87.1%。
在业绩表现上,2022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英矽智能营业收入分别为3014.7万美元、5118万美元、8583.4万美元和2745.6万美元;报告期内净亏损分别为2.22亿美元、2.12亿美元和1709.6万美元和1921.5万美元。
由于业绩持续亏损,报告期内英矽智能的经营现金流出分别约为4751.7万美元、2957.6万美元、5740.1万美元和3684.2万美元。
截至2025年6月末,该公司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增至约2.12亿美元。据了解,英矽智能2024年末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约为1.26亿美元,得益于2025年6月的E轮融资,才有所增加。
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英矽智能前五大客户的总收入分别为2730万美元、4820万美元、8100万美元及2370万美元,在各年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0.6%、94.1%、94.4%、86.2%。
其中,最大单一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6.6%、76.2%、60.6%及66.3%,公司业绩对个别大客户存在较高依赖。
投后估值达到13.3亿美元,红杉、启明等机构参投
英矽智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对全球领先CRO提供的药物开发时间框架统计数据进行的分析,按照公司的实践,公司的典型管线产品在12个月内从发现阶段进入临床前阶段,较使用传统方法约3至6年的行业平均水平要快。
弗若斯特沙利文在报告中表示,预计全球AI赋能药物研发费用市场规模由2023年的119亿美元增加至2032年的74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6%。
据了解,本次提交港股IPO申请前,英矽智能已经开展数轮融资,经历了种子轮到E轮。
招股书显示,英矽智能2025年5月完成1.23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为13.3亿美元。
从参与的投资方来看,成立至今,英矽智能已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包括了淡马锡、启明创投、百度风投、药明康德、红杉资本中国、华平投资、高瓴、复星医药、礼来亚洲基金、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等一众知名机构。
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为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进一步临床研发提供资金;开发新的生成式AI模型和相关的验证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发并扩展自动化实验室;为早期药物发现及开发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新时空声明: 本内容为新时空原创内容,复制、转载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本内容,须注明来源“新时空”或“NewTimeSpace”。新时空及授权的第三方信息提供者竭力确保数据准确可靠,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本內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